
脱贫攻坚战以来,陕西紧紧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标准,坚持抓精准施治减存量、疾病预防控增量的健康扶贫“两手抓”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健康扶贫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1
聚焦有地方看病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以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三大主攻方向,2016年以来,向56个贫困县累计投资59.41亿元,实施卫生健康项目242个,全部消除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2020年以来,大力加强非贫困县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卫生室建设,全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全省96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1540个乡镇卫生院、23747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21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
聚焦有医生看病
狠抓人才“招、派、培”
大力实施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医学类本科生计划,将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招聘学历放宽到大专,给予每人一次性补助安家费3万元,累计招聘9125人,为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招聘特岗全科医生233人,补充村医2000余人。对服务能力比较薄弱、村医年龄偏大的卫生室,由县镇医疗机构派驻医生巡诊服务。采用5G技术建成陕西省远程医疗云平台,对全省所有村医及以上人员开展专题培训,累计为贫困县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549人,培训县级医疗技术骨干4466人,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6595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07万人,培训镇村医务人员1.2万余人。
3
聚焦有制度保障看病
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2016年以来,不断健全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倾斜政策,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明确省财政定额补贴贫困人口参保标准和住院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加大大病保险倾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全面取消封顶线的倾斜性保障政策;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下发《关于建立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助机制的通知》,建立防止因病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助机制,对筛选出因病致贫风险较高的贫困户,入户核实,研判确认,对预警存在因病致贫风险较高的边缘户,积极动员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实施精准帮扶,确保取得实效。
4
聚焦贫困群众少生病
大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
加强贫困地区疾病综合防控和公共卫生、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从源头上预防因病致贫返贫。实施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行动,10种专病专防传染病突发起数下降50%以上。开展地方病防治三年专项行动,落实改水、补碘等综合防治措施,累计救治各类患者8.99万例。在全国率先免费开展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全省农村建档立卡因病致贫户平均每年减少4万余户。
5
聚焦分类精准救治
提高健康扶贫工作成效
对农村贫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人口,实施分类分批救治,确保健康扶贫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有效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实施大病专项救治,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罹患儿童白血病、食管癌、胃癌等30种疾病的患者,进行集中救治。救治病种从2016年的7种扩大到目前的30种,落实县医院救治主体责任,按照“四定两加强”的原则开展规范救治,切实做到底子清、流程好、台账全、服务实、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救治15.35万例,救治率99.87%。实施光明扶贫工程,免费救治贫困白内障患者20836例。积极推进强直性脊柱炎扶贫项目,对56个贫困县的贫困强直患者开展筛查救治。实施慢病签约服务,组织以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为主的家庭医师团队,重点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4种慢性病患者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脑血管病、骨关节病等6种慢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开展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咨询,全省已累计签约贫困人口慢病患者81.5万人,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